来源:人民日报
2007年岁末,河北唐山市委书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找到冯小刚,希望能请他拍摄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他向冯小刚表达了拍摄这部影片的两个诉求——一是表现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难,二是表现唐山在灾后重建中经历的一系列变化。
唐山市的邀请,让冯小刚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小说《余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块坍塌的预制板下压着一对年幼的孪生姐弟,但救援条件只允许抢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则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情急之中,心痛欲绝的母亲选择了弟弟。然而造化弄人,预制板下的姐姐并未被残垣夺去生命,但却从此对母亲的选择充满怨恨。多年后,姐姐最终理解了母亲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庭。
冯小刚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唐山市委和广电总局领导听,他的思路得到了认可。
《余震》让电影冲出了地震本身 “生活是可以重建的,那么心灵同样是可以重建的。”
2008年5月12日,正当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总裁王中磊和监制陈国富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华谊兄弟影业办公室讨论剧本的时候,汶川地震发生了。于是,影片的拍摄被一再拖延。直到2009年初,在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的引见下,他们找到了新的编剧——苏小卫。
“如果你给我一个命题作文,让我写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电影,那我可能会按照常规的灾难救援片的思路去写:地震发生,救援,不同人的不同经历,会有一个英雄出现,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余震》提供了一个文学的起点,它具有电影所需要的悬念和冲突,它也让这个电影冲出了地震本身。就是要告诉观众,一个经历了灾难以后的家庭是什么样子。”苏小卫说。
苏小卫拿出的剧本第一稿,就让冯小刚、王中磊、张宏森,甚至唐山方面非常满意。“她一拿来,我就感觉跟我们的想法非常接近。刚开始我很怕概念化的东西被我们附加给人物,但小卫写得有感情,台词写得非常扎实。尤其是母亲李元妮这个人物,她的每一句话都特别接地气,有烟火味。”冯小刚说,“随着拍摄的进行,你会发现这些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自己生长,我们其实就顺着这个劲儿走,不必完全按照我们原来的一些设想进行下去。”
影片中,人物在32年里各自经历了高考、恋爱、下岗、死亡、重逢等种种人生的历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他们的个人命运和情感纠葛都深深地嵌进浩如烟海的时代变迁中,成为漫长历史中的一个个符号。
“这部电影里既包括人物命运,又包括感情纠葛,还能体现时代变迁,我觉得这就规定了影片的格局——它不是一个在虚构的历史背景下,你不知道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也不是只有大事件,没有人物命运的宏大叙事。它是丰富的多层面的,并且相互补充映衬的,在故事的推进中揭示人物内心,时代氛围也随之变化。”苏小卫说,她为此选择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08年,在这些时间点的横截面上,截取几个人物不同的生活经历。“这其中包括唐山的变迁,我们不是很刻意地去表现,但也表现了唐山发展的几个阶段。影片里有废墟,也有高楼,其实这就是在写生活是可以重建的,那么心灵同样是可以重建的。”
要一个温暖而不是伤痛的故事 “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演员,其实都怀着很大的善意。”
“导演和华谊来找我的时候,他们对影片想要的东西已经很清楚了。”苏小卫回忆道,“他们提出要一个温暖的故事,亲情的故事,一个人道主义的故事,而不是一个伤痛的故事。而且大家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汶川地震的关照,有了要写到汶川的共识,就是说要让两个孩子在汶川相见,让汶川成为姐姐方登情感的转折点。”
“这部电影和原著小说的不同就在于情感的归宿问题。小说在情感归宿方面是比较灰色的,它更多描写了灾后人们的内心深处所承受的压力,但影片中最终把这种压力变成了回归。观众需要得到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感动。但是几次情感冲击的部分,导演都选择了隐忍的表达方式,甚至让演员在表演中减了很多档。”王中磊说。
母女相见的一场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情感高潮,然而导演和演员却并没有采用激烈的感情表达方式。相反,女儿迈进家门的一刻,母亲却在逼仄的厨房里沉默地包饺子,一次一次都捏不上饺子皮。
“人很多年不见面,终于要见着了,她的心里其实是慌的。老太太年岁大了,不像年轻人见了面,或者是哭,或者是笑,或者是拥抱就完了。她太矛盾了,因为她有负罪感,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去表现。”饰演母亲李元妮的演员徐帆说。
关于生命取舍的抉择,怎样才能让女儿原谅母亲,这是整个剧组反复思考的问题。用苏小卫的话说,虽然32年的生活磨砺让女儿方登越来越理解母亲,但必须给她一个台阶下,才能为两个人的谅解提供充分的理由。
按照剧本的设想,母女相见时,方登有一场向母亲下跪的戏,然而,在拍摄现场,徐帆选择了李元妮先向方登下跪的表演方式。“因为作为我的性格,如果我想要得到你的谅解的话,我就得做到极致,否则不足以表达我要赎罪的心情。”徐帆说。
“李元妮跪下的时候,我在现场监视器看,周围的工作人员‘哗’一下眼泪都下来了,张静初根本就站不住了,她本能地上来就跪在李元妮面前。后来我一想,这可能是对的,她可能心里面有很多的坎儿迈不过去,可是就是妈妈的这个动作,一下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化解掉。这就是亲情。”冯小刚说,“通常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说,一个困境被这么轻易地解决掉,会有人觉得这个作品流于肤浅。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期待着他们能够从困境里走出来。拍这部电影,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演员,其实都怀着很大的善意。”
为营造逼真地震效果不惜血本 “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知道这家人那个晚上经历了什么。”
拿到剧本的第一刻,冯小刚就清醒地知道这是一部灾难片。“虽然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但对地震现场的表现必须特别到位,起码达到好莱坞大片水平。因为你必须让观众身临其境,感觉到毁灭。”
由于国内电影工业科技的滞后,技术支持的匮乏成为整个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我们国内都没有拍摄比较大规模的、真实的灾难场面的经验,通常都是用一些小镜头、碎镜头来表现灾难的局部,或者说用粗糙的特技去弥补。当时冯小刚说,如果那样的话,还不如不拍地震,直接蓝光一过,就开始拍后边的事情。但是他非常注重这部电影前面一段地震的效果,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知道这家人那个晚上经历了什么,才会让观众看到后面的内容时被感动。”王中磊说。
影片开拍一个多月以后,冯小刚看了拍了一个多星期的地震场面样片,觉得效果与预期相差太大,于是整个拍摄被迫停工。“他不停地给我打电话,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还没有找到解决方法,但是他在试图去解决;第二,他告诉我,可能钱会不够用。因为拍了一个多星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各种器材、各种拍摄手法都使用过了。”王中磊说。
冯小刚认为,目前国内的电影技术设备不见得落后,关键是人才跟不上。“比如中影华龙的设备,你要让好莱坞的人过来看,都觉得这些设备是一流的,一点不比国外的便宜。可是比如这里头有一万个功能,可能我们就掌握了一千个。有好多功能这里头都有,就是你不知道怎么用。”
为了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剧组请曾经为电影《指环王》做过特效的新西兰威塔工作室用10个月时间搭建了整条街1比12的模型;请韩国团队做地裂效果,把设备铺在地下,然后种树埋土;为了让主楼坍塌的场景更加合理,请来了英国MPC公司,并调用了军用设备,对楼房进行三维透视扫描,通过物理测试计算出楼房倒塌的每一个步骤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了保证长镜头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采用了MCC运动控制摄影系统,用多次拍摄合成一个镜头,并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
“拍这部电影我们使用了所有??震》成为华谊兄弟有史以来单片投入最高的一部影片,我们没有请大明星,几乎所有投入都花费在了影片的制作上。”王中磊说。